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

廣州 新週刊主筆 肖峰眼裡的台灣- Part I


臺灣人這麼說這麼做

肖鋒 ~ 廣州.《新週刊》總主筆

《觀察入微,不愧是總主筆!》

在臺灣找中國,你能感悟到一種久違了的溫馨。我們與他們,似曾相識又彼此陌生。

不少陸客初看臺灣會有些心理落差。臺灣怎麼連個氣派的機場都沒有?

臺灣不是用看的,臺灣是要細細品味的。就像一個女人

我們過往所瞭解的中國,只是一半,另一半在臺灣,

這一半雖小卻濃縮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粹。

他們跟我們一樣,他們跟我們又不一樣,太不一樣了!

他們的「愛」是有心的,他們的「親」是相見的,他們的「義」中是有我的,他們的「廟」是經常朝拜的。

中國漢字是我們與古人交流的密碼,密碼不失,方能傳承。

他們的書店是有主張的,堅守在黃金地理位置。

逛書店是一種享受,讀書是一種態度,一個不讀書的民族只會淪為低智商社會。

他們以忠孝仁義命名道路。

臺灣的路名很中國,香港的路名很殖民,大陸路名很革命。

路不只通東西南北,也通古今。

東西主幹叫忠孝路,南北縱橫叫復興路(臺北);

還有仁一路、信二路、義三路、愛四路(基隆);

或者一心路、二聖路、三多路、四維路、五福路、

六合路、七賢路、八德路、九如路、十全路(高雄).

他們的機場翻修,會一步一個道歉啟事。

謙恭本是中華民族的美德。公權更應如此。

人臉是城市最細緻的風景線。

臺灣人的臉從容淡定,優雅內斂他們會熱心為陌生人指路,新一代甚至會拿出手機,耐心為你google,將地圖解釋給你看。

中華民族以助人為樂,美德有傳。

他們一般不拒絕你借電話;迷路了員警不拒絕開車送你;你不買東西不會嫌棄你,會說「謝謝,歡迎下次再來」;臨行前被告知,大陸砍價殺一半的作法在台行不通,且會招致鄙視。通常,他們不認同討價還價,減半還價更是拒絕,

買賣誠心、童叟無欺本是中國人的從商傳統。

他們仍把「小姐」當禮貌的稱呼,而「老師」是極令人尊敬的稱謂。

他們宣導獻愛心、捐發票。

發票定期搖獎,既監督商家納稅,同時又救助老弱。

他們的旅館裡會擺放佛教聖典、聖經、大師語錄,各種信仰和諧共處。

什麼是和諧社會?這就是和諧社會。

他們的小吃攤有幾十年歷史,並不因城管掃蕩一空。小吃攤是城市一道誘人的風景線。

友善是臺灣人的關鍵字。

友善不是靠標語,也裝不出來,不是面子,而是裡子。

他們仍保持里長、鄰長的設置,居民一有矛盾或問題,先靠傳統的辦法協調。

中國式友善是鄉土社會出發,再擴展到陌生人社會的。

中華民族的裡子是鄉土中國。

臺灣最值得你推薦的是什麼?導遊說是人情和文化。真準,此兩物大陸最缺。

文化與人情沒寫在樓面上,卻寫在人臉上

為什麼臺灣人"現在"不認同『中國』呢?-----試圖以臺灣的觀點回答。


文:張耕維 編輯:蔣可竟(252128202)

『為什麼在跟臺灣人交流時,總覺得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呢?』

『為什麼說臺灣人也是中國人時,他們會生氣?』

『為什麼臺灣人這麼不喜歡中國啊?』
相信這是每位與臺灣交流過的大陸人民對『大部分』臺灣人的印象,並且深深感到怎麼臺灣人不覺得自己是中國人呢?跟課本裡說的『我們與臺灣同胞血脈相連』大相徑庭。這之間的認知差異,為什麼”現在”大多數的臺灣人不認同『中國』,即便原本二十年前大多數臺灣人還是自認為是中國人,這之間變化的原因,本文將試著以多方角度解釋為何臺灣人自我認同的發生劇烈變化。但我們要先認清楚一個相當重要但不好理解的概念,就是這種認同上的轉變不能與台獨劃上等號,這不是等價的。 待續~~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